现在位置:首页>协同创新

2025中国科幻大会:共探科幻新未来,赋能科技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
分享到:

2025中国科幻大会3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举办开幕式、专业性论坛、赛事类活动、产业促进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等,展示科幻与科技、科幻与生活、科幻与未来的无限可能。中国科幻大会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性、规模性、前沿性的科幻领域盛会。

3月29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人才”专题论坛邀请来自政府部门、协会组织、高校、企业等各界嘉宾与科幻创作者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培养科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丁勇在专题论坛致辞。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丁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科协以培育创新文化、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推动科幻产业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构建涵盖科幻创作、教育、展示、交流与产业转化的科幻平台。2025年,北京市科协推出“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以往相比,“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有两方面转变与创新:一方面是将科幻工作的焦点从青少年群体扩大至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加快推动科幻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另一方面是重点培养方向由传统的文学创作人才转向兼具科幻创作才能、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陈实在专题论坛上致辞。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主任陈实出席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和专题论坛。她在致辞中表示,科幻不仅是对未来科技的大胆设想,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科幻人才的培养,要呵护好每一颗好奇心,让想象力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提供创意火花;要注重树立全球视野,既能深谙中华文化,又能以科幻语言与世界对话交流;要推动跨界融合,促进科学与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培养。中国外文局将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持续加强与各领域协同协作,策划和参与“科幻+”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


陈楸帆发表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知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陈楸帆介绍了科幻人才的三类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实现路径。他认为,科幻教育正在成为培养三类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是科技的素养,就是对科学逻辑的认知力;二是审美的素养,即对人文价值的判断力;三是想象力的素养,就是跨界突破的创造思维。他建议在大学等地教授科幻相关的创意写作及AI+科幻课程,同时对中小学进行科幻普及性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伊迪发表主题演讲。

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认为,未来的科幻产业4.0有可能是一个数智融合、虚实共生的科幻元宇宙。科幻文学需要在头脑中想象,科幻电影更加具象化,科幻游戏进一步增强操作感和沉浸感,科幻文旅则借助空间载体让人们更加身临其境。中国科幻产业的升级呼唤更多科幻复合型人才的加入,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产学研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共同把中国科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到新的高度,取得新的突破。


中外嘉宾共同启动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圆桌对话现场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监事长翟天瑞担任主持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书记苗建军、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宋威、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院长杨虹等嘉宾围绕“科幻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与特征”“当前科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构建适合科幻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政策支持以及激励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在大会期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还将举办“科幻+人工智能”“科幻+生命科学”“科幻+未来交通”三场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幻界代表、高校专家、媒体记者等数百人与会。


大卫·弗格森在开幕式演讲。

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期间,我局优秀外籍专家参加系列活动并发言。在开幕式上,外文出版社国际传播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首届兰花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分享了对未来科学的独特见解。他强调,科学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每一个科学梦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朱利安·巴菲特发表演讲。

在专题论坛上,欧非中心法文专家、国际关系学博士朱利安·巴菲特发表演讲,认为科幻文学真正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拥有创造无限想象空间的力量,能成为连接地球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他坚信此次活动将加深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书写科幻史诗,谱写人类未来的壮丽诗篇。

新星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局属单位参加中国科幻大会相关活动。

兰花奖

品牌项目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协同创新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