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翼杀手》的复制人到《星际穿越》的高级AI机器人TARS,科幻作品不断以丰富想象力和深刻洞察力描绘着人工智能的多样形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幻中的许多设想正逐渐变为现实,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为了深入探讨科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科幻如何塑造并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3月29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进行深入讨论,邀请人工智能专家、科幻作家、科技创业者及爱好者,共同探索科幻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新领域。
AI如何赋能未来叙事
包明明发表演讲。
近年来,从ChatGPT到火爆全网的DeepSeek,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科普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普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包明明认为,AI赋能科幻创作是大模型时代的技术革新,作为首个深度融合权威科普资源、兼具知识讲解与内容创作双重功能的科普应用大模型,“科普中国-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大模型将赋能科普文章创作,与人类共创科普作品。
金峻范发表演讲。
作为中关村科技创业者兼视频博主,来自韩国的金峻范认为,AI大模型在智能创意、视频生成、语言翻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下正是内容制作迈入黄金时代的起点。
科幻写作将走向何方
当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第二次认知革命,科幻写作将走向何方?
吴岩发表演讲。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会理事长吴岩认为,在第二次认知革命裹挟着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无序和焦虑时刻,科幻文学和相关艺术形式将挺身而出,以其特有方式梳理混乱思绪,推动人类进入历史的全新篇章。他认为,现在作家的定义已发生改变,成为“智能协作者+惯性破坏者”,要对智能体协同写作和科幻创作中的所有“惯性”事物进行深入了解。
吴显奎发表演讲。
“科幻,已经由小众变成了大众。”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银河科幻联盟执行主席、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吴显奎认为,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科幻作为面向未来的技术,科幻人身负三重使命,分别是技术伦理的“敲钟人”、科技发展方向的导航员、地球生态危机的预警者。发展科幻就是发展人类想象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晋级。
专家们认为,“精准自主写作”有可能将写作科幻文学变成普通老百姓能做到的事情。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写作科幻文学的精髓是创意,科幻作品的水平最关键也在于此。科幻作家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从内容、文字、句法等方面打破传统模式去创造新的内容,实现作品的独特性。
超越AI伦理困境的人机共生
论坛现场
在AI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算法偏见、数字鸿沟、技术异化、情感虚幻等AI伦理问题也给人类带来现实挑战。如何超越AI伦理困境?科幻如何发挥想象?
论坛上,跨媒介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吟光,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副主任翟立东,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顾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马晓娜,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科幻学者吴湜珏珊等嘉宾围绕“科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与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启发的跨领域思想火花。
专家们认为,作家和AI亦敌亦友。科幻作家既要成为技术的观察者与挑战者,更应做人类价值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实现与AI更好的合作。对于大众而言,未来将进入与AI共生的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要通过多媒介共创、分布式叙事、跨界协作等方式,实现人文艺术与AI的共生发展。
翟立东表示,在AI时代,要发展提升创造性思维、高频试错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主动构建与AI的共生协作模式,通过情感纽带和哲学思考超越AI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