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以无限想象探索未知;生命科学,以严谨求真揭示生命奥秘。二者看似迥异,却在相互激荡中推动人类进步。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人类的许多设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3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生命科学”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四场专题论坛之一,与会嘉宾在跨越科学与幻想的深度对话与展望中,为未来科学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共同追寻突破认知边界的可能
李昕
科幻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表示,科幻文学与生命科学犹如DNA双螺旋结构,一条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另一条记录着生命演化的密码。看似迥然不同,实则都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共同追寻突破认知边界的可能。她表示,未来希望通过科幻场景推演科技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并以科幻的趣味性解读生命的奥秘,书写“科幻+科学”的全新篇章。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表示,科幻是浪漫的科学,许多曾经的科幻作品已成为现实,而当下蓬勃发展的科幻事业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灵感。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初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持续进化与交互,技术进步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带来更多福祉,但在加强底层逻辑方面仍有诸多工作要推进。他建议,通过提升分布式空间复杂系统的可解释性等方式促进原始创新,助力人工智能高速、健康地持续发展。
生命充满科幻遐想
刘建康
“科幻+生命科学”是一个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主题。康复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刘健康从再生医学的角度为与会嘉宾介绍了“无所不能的干细胞”,并表示,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形成人类各种器官组织的原始细胞,所以又被医学界称为“万能细胞”。他认为,在未来,关于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潜力与前景广阔,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引发人类永生的遐想。
朱宇清
资深媒体人、科幻作家朱宇清表示,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预见了许多科技的前沿发展,但同时技术的高速进步也正在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他提出,现代人需要掌握多种技能,才能真正适应这个崭新的时代。他认为,未来科技的目标应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但如何更好地适应变革,以及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具体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探索融合创新的路径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助理研究员陈尔默提到,科幻作为桥梁,可帮助公众在不完全理解复杂系统机制时保持开放态度,接纳其结论与建议。通过与现有科幻生态合作,可将系统研究成果转化为平实而深刻的传播内容,最终实现科技理性与社会价值的协同演进,助力人类应对未来挑战。
知名艺术家、外交部亚洲青年领袖艺术家朱剑辰以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展示生命的奥妙与奇幻,传递人类与自然、技术应建立共生关系的理念,呼吁在科技时代重新思考生命本质与文明演进路径,通过微观生命规律的映射探索宏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模式。
关于艺术表达对生命的理解,新锐艺术家、策展人蔡艺璇结合作品进行阐释,表达对智慧生命的思考。她认为,我们所寻找的这种外星生物其实和自己的内心所求紧密相连。
影视编剧、科幻作家翟继鹏在论坛上提到,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未来预测可以由AI实现,科幻创作者应具有更前瞻性的思考,探索宇宙万物的星辰大海。
论坛上,嘉宾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医疗现状和未来”“最期待实现的未来科技成果”等有趣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展望,在一系列观点交流、碰撞思想中,探索科幻与生命科学融合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