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协同创新

对话 | 科幻视野下的未来交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
分享到:

科幻元素已从文学与影视作品逐步融入现实生活,尤其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空中出行等“科幻场景”正加速落地。当理想照进现实,科幻视野下,未来交通产业发展也将有无限可能。

3月30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未来交通”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邀请来自科技、交通、科幻创作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讨论。

未来交通的奇思妙想


郑军

科幻文学作家、世界话语科幻星云奖得主郑军分享古往今来科幻作品中有关出行方式的奇思妙想。他认为,科幻思维的核心不在于讲解技术本身,而在于将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探索未来是否会催生对某种技术的需求。交通技术承载着人类希望借助技术力量对突破物理局限的一种渴望,而正是这种追求,推动了现实中交通产业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弗朗西斯·沃尔索

相比物理概念上的交通,弗朗西斯·沃尔索提出了一种观念上的“交通”。他认为,相比基调暗黑和颓废的赛博朋克,未来是属于“太阳朋克(Solar Punk)”的时代。他介绍,“太阳朋克”概念设想了人类通过例如3D打印食物等科技的进步,成功解决了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描绘出了一个更为乐观、洁净、可持续性发展的美好未来。


程泊霖

在20年内,我国有望实现从“车轮上的中国”到“翅膀上的中国”的跨越。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分享了我国低空经济的最新动态。他介绍,40年前,人们出行方式还多是走路和自行车,而目前我国在无人机的消费级和工业级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他提出,未来要发展包括“大中型无人运输机、电动垂直起降的无人系统(eVTOL)、应急救援的特种无人运输机、起飞重量在500公斤以下的工业级无人机及消费级无人机、特种飞行器、通航飞机”的“六大赛道”,夯实未来立体交通的设备基础,开创我国低空经济新局面。

未来交通正在驶进现实


王辉煌

未来高速磁浮与低真空管道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否将实现“时空压缩”的科幻效果,人类将开启未来交通发展的新纪元?铁四院高速磁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辉煌对未来交通期待。他表示,高速磁浮技术利用磁悬浮和直线电机驱动来实现高速运行的高速磁浮技术:车轮不接触轨道,仅靠电磁力来“贴地飞行”。如果以高速磁浮列车高达600公里的时速,北京到上海仅需3小时到达,2000公里内的城市群都可实现4小时的畅通无阻。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总工程师张全德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全天候提供精准时空信息,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意义重大,北斗与互联网等的融合优势能催生人工智能基础功能,值得各方关注其在交通领域的运用。


马晓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与成果处副处长马晓磊从交通科研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AI大模型助力“未来城市交通大脑”的运行机制。他指出,在AI大模型助力下,下一代的交通系统平台将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融合,能够实时推演交通态势,实现空中与地面信息的高效调度与管理。届时只需输入关键信息,无论是规划交通线网,还是设计可行的公交路径,基于大模型的系统都能自动检索相关数据,并决策生成最优出行方案。

机遇与挑战并存


论坛现场

在科技为未来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社会和认知也面临挑战,包括城市规划前瞻性、政策法规适用性、认知变革等,以及伦理问题,如算法道德、数据主导权处理等,这些都是未来交通发展要解决的重要方面。

“数据管理机制的构建,要防止数据的滥用、滥收集,在这个过程要考虑保障相应的数据安全。”美行智慧出行(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成春认为,未来出行将更趋多元化、个性化,涵盖“上天入地”等多空间拓展,交通系统智能化、协调化愈发关键,需多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构建。

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苏岳龙特别提到,随着技术发展,数据安全不容忽视,在利用技术为出行提供便利的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应严守底线,借助链上技术,平衡好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与脱敏数据应用,承担起保护出行者隐私和信息的重要责任。

当科幻走进现实,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专家们认为,未来交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命题,需协同政策、资本、文化等多方力量,让科幻想象力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科幻作家与工程师同台、文学想象与数据模型交锋,本次论坛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不仅为未来交通描绘了一幅兼具想象力与可行性的蓝图,更揭示了技术革命的深层逻辑——唯有开放、包容、协作,方能驶向真正的人类福祉之岸。

论坛上,嘉宾们还围绕“未来交通将突破哪些边界”“如何更好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生态”“推动智慧出行‘最后一公里’变革的关键因素”等议题进行了畅聊与分享,共同描绘出未来立体交通体系的新图景。

兰花奖

品牌项目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协同创新

战略研究